推手

life

最近开始重温李安的电影,最早开始喜欢李安完全是因为理智与情感。 再回溯自己对理智与情感的喜爱也是一段美好的记忆,当时刚买kindle,销售榜上一直都有理智与情感,不知不觉就看完了,我还看了两遍,忘了当时还是高中大学,不知道什么叫恋爱脑上头,只觉得简奥斯丁写的细腻,深感这类女性主导的电影和书都很细腻。其它的还有迷失东京和秋天的童话。

当时我就惊讶,居然李安能拍出这么细腻的电影?再加上自己也超级喜欢艾玛·汤普森和她扮演的角色,就开始了对李安的脑残粉生涯。

扯远了~

李安另外一部电影的,推手。美国媳妇和老父亲,东西方的两代人,生活在一个空间里,相互用各自的价值观束缚自己,也束缚对方,就像太极推手一样,要让对方失去平衡,对方又接招保持平衡,讲究一个纠缠不清。

回想自己,人到中年,人设标签在变多,身份标签也在变多,紧接着带来的就是束缚也多了。人设标签好理解,比如我就是个不吃米饭的人,从此,只要是在人前,我就需要保持人设,不吃米饭。身份标签也好理解,比如喜宴里的男主角,三代单传儿子,要做这,要做那。突出一个身兼数职,纠缠不清。身份标签很可怕,最后即使要做的事情是违背自己的生理本能,也要赶鸭子上架。

让别人知道,我不会过度满足别人对我的期待。给别人知道这个标签很重要:

当我没有了这些成为负担的标签,没有与人有多余的刻意的连接,我就体会到了自由的感觉。

推手里的老朱,搬出了别墅,自己租了个小屋子,在唐人街教太极,身边没了那么多枷锁,少了期待,开始了跟x太太的自由恋爱。

在推手里,小朱带着老朱去爬山,一路快走,创造机会给老朱和x太太。x太太不愿被子女戏弄,身体跟不上,心里很不甘。老朱也心存志气,留下一封家书独自出去闯荡,这是老朱在纽约独立的开端。 爬山一直在李安电影里有一些小小的寓意,比如断背山,武当山,在山顶,你能体会到力量,开阔,无拘无束,自由的感觉。

我好久好久都没有脱离束缚的感觉,直到半年前,我第一次去爬山,因为爬山的时候,我能暂时放下办公室的所有事,可以暂时放下所有的关系网,因为走好脚下的路此时此刻更为重要。越难越野的山,越能体会这样超脱的感觉。

也能放下价值观的束缚,作为儿子,作为老爸,作为女婿,的责任与义务平时让我很辛苦。这里只有人与自然,所有人都是搭伙照应的同伴。

我感觉自己在爬山的时候,变成了一个原子,只是我自己的存在,周围的一切除了蚊子,都是服务于我的,我与别人不再有过多的连接,却又可以有任意的连接。只要我愿意,我可以与周围的人有任何的连接。偶遇的路人,我也不怯懦与他们打招呼,因为我在爬山的四五个小时里,只会见到不到十个人,而且这群人跟我是同患难的人。

闻到的是泥土混合香草的气味;听到的是脚踩树叶,树枝折断的声音,自己或者边上人爬升时,重重呼吸的声音,鸟声,溪水声;看到的是大片绿色,黄色,红色的树叶,城里不常见的雾气和太阳穿过树林的斑驳。感受到的是无比新鲜的空气。

理想中,人与人的关系应该是:相互尊重,相互影响,相互不干涉,我与别人不再有过多的连接,却又可以有任意的连接。

如果你正处在压力山大的时候,爬山会是一个很好的方式,过程中你可以释放和审视自己。

最终,当你回到家中,美好的事物总是占据在你的大脑里,督促你再次出发。虽然我不是性少数,但是我还是很能理解断背山的主角非要去钓鱼这件事,排除性的事情不说,就是剩下的其它部分,也很令人向往。

最后,看完李安父亲三部曲,我准备继续按年限重温所有李安的电影,我很乐意与人侃侃而谈那些我认为无法被超越的作品,色戒,卧虎藏龙,断背山,少年派。我个人情感里,还是非常期待李安的下一部电影,但是我知道像这样的导演,每拍一部电影就会耗尽他的所有心力,而且他一定会要求自己,必须有一定的突破才会开始一个新项目。所以如果李安还能有激情再拍电影,那是对人类的贡献。没有的话,我也还有这些旧的电影,指的反复观看。